格斗体能训练的三大误区

传统的武术家坚信训练时间与效果成正比,只有长时间的苦练才能获得更强的耐力。事实果真是这样吗?实际格斗中所需要的体能并非如此,长时间有氧训练所培养出的耐力无法满足现实格斗中复杂情况的需要。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赛场上展现自己的力量,但是你的体能真的能支持你做到这点吗?格斗运动是对运动员素质要求最全面的运动之一,技巧、力量、速度、耐力缺一不可。
格斗健身专家恰德·沃特伯利点破当今格斗体能训练中的三大误区。

咏春拳的长劲-放长击远,如影随行

放长击远,如影随行。

这是黄祯咏春十六字口诀中的前面两句,乍一看,与咏春的短劲或者说是穿透力是不相干的,但是,这两句话恰恰说出了黄祯咏春的特点。长短结合,以长劲来带动身形,黏住对手,如水银泄地,无孔不入,对手一旦出现漏洞,则以穿透力扎到对手的身上,是放是穿,收放自如。

从字面上理解,如影随行是结果,放长击远是手段。但是,更深一层的意思是,长劲是连绵不绝的劲,是以身行来带动的劲。理解了这个,才能真的做到劲力的连绵不绝。

以身带手要到小念头里去找,放松前桥,用腰跨和肩膀的扭力,来驱动身体里面扭来扭去的筋骨,再带动外在的桥手和腿。在打小念头时尽量不要去想手的动作,归好肘部,其他的都交给身体来完成,前桥只是顺着身行的流转而做出相应的形状。

在对战时,要将自己的劲放在对方的身上,含住自己身上的劲,不找到漏洞不轻易的吐出去。找到对手中线的漏洞后再扎进去。

【转帖】六点半棍新解

原创 東山國術

近年来随着“咏春热”发酵,咏春的两种器械之一“六点半棍”也被广泛的宣传。六点半棍以区区七个动作、短小精悍的套路而闻名,但同时又被质疑其过于简单。笔者现在试用新的角度解读咏春六点半棍。一家之言,敬请斧正。

【源流】

关于六点半棍的源流,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原传论”,其二是“交换论”。

原传论认为,咏春创始人(一尘庵主)创制六点半棍法,然后传至红船黄华宝、梁二娣后定型。持此论主要为彭南系。值得一提的是,彭南系为使用二字钳阳马的行棍的流派。

咏春小故事(八)-从容和距离

最近,李林有点心烦气躁。

就说穿花扎打手吧,李林都快练麻木了,一会儿手不对,一会儿脚不对,练了整整半年,师父也没说李林练对了。总是差那么一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而且,李林和郑乾学在对练的时候,经常会互相较劲,一较劲就不对。

练拳时,师父是很严肃的,有一次,李林去师父家里练拳,练了一上午的时间,师父都没笑过,师父的小孩都说,老爸,你总是黑着脸,很难看啊。

“这招不对啊,说了多少遍了,手型不对”

“割肋手虽然让你拍过来,但要有个脆劲,别软绵绵的”

“放松,放松,怎么又紧了??”

可实际上师父是个很随和的人。

他会请大家到附近的面馆吃面,喝酒,跟大家AA制。说是在广州学拳的时候,也是这样,公平均摊。

咏春拳的练习很考验人的涵养。师父在给李林和郑乾学喂手的时候,总是挨打。

师父说,一切是为了打才存在的,控是为了打,身法是为了打,没有打,其它一切都没有意义。

咏春小故事(七)-天上掉下个二师兄

这一天,师父和李林正在练割肋挂锤和拦打手,练着练着说:“今天,有个人要来跟我学咏春拳,是我的同事。”

李林一听挺高兴,一是自己老跟师父练总占不到便宜,二来他也想有个人一起练。之前来过几个人看他们练拳,都是来交流的,大多客客气气,来了就走,从来没有试过手。这次终于来个练拳的,真是让人期待。

等了一会儿,到了九点多钟,从山坡下面走上来一个年轻人,大概有二十五六岁的年纪,身材匀称,长的很秀气,一说话是老北京的口音:“马哥,您来的真早啊,今儿堵得不行,我来晚了。”

师父点点头说:“嗯,也不晚,这是李林,李林,这是郑乾学。小郑,你先活动活动啊,一会儿我教你。”

说完,继续教李林练习膀手割肋挂锤。这个动作一去一回将近100米的距离,讲究的是膀手不停留,膀手一接上,马上割肋和挂锤,对手感觉上是同时中招。一趟练下来,李林就累得够呛,加上咏春走马,脚步不离地面,搞得尘土飞扬,不得不休息一下。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