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功夫文化符号的力量

原文刊载于《南腔北调》杂志,文章名略微有所改动

探讨《功夫熊猫3》,总会带着一点纠结。系列每出一部新作,总会引来舆论一片哗然。特别是中国的评论人,在不吝赞美之词的同时,更多会以“让人相形见绌”等辞藻来形容它。甚至,有人站在了舆论的反面以种种不咸不淡的不屑去辩驳,不过在我看来,这有点小媳妇儿过门的心态,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主要来自《功夫熊猫》系列是建立在中国人的情感基础之上的,因此你可以说它媚俗,但却又没有勇气否认掉自己文化的价值,高明!

其实中国功夫电影伴随了我们很多年,但我们未必真正了解功夫的含义。因为我们实在是太熟悉它了,都熟悉到已经懒得去深究了。但若反问什么是功夫文化?我想十有八九连中国人自己都回答不上来。所以我们太沉迷于讨论《功夫熊猫3》功夫细节的成败得失,但往往却忽略了它背后所蕴含符号的力量。我个人认为,我们之所以能被《功夫熊猫》系列的魅力所折服,就是因为它拥有了这种力量。

为什么要谈文化符号?这来源于笔者看完了《功夫之王》、《铁拳》等美式功夫片之后产生的想法,在我看来,这两部作品算得上是功夫符号的代表之作,场面和感官都可谓刺激绝伦,但要探寻它的文化几乎是徒劳的,也就是说,他们顶多算是一个断面的致敬之作而已。

所以,这种符号说似看似简单,但如何用好,却是关键。

谈到功夫文化符号,我首先想到的是李小龙。这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横空出世的武学奇才留下的作品不过寥寥几部,但对于后世的影响却是无穷的。纵观李小龙的作品,其中不仅有迅猛凌厉的动作招式,其中更有简单直接的复仇核心,除此之外,他作品中满溢的礼仪廉孝观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拿《精武门》来说,片中的陈真义无反顾要为师父报仇,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保住精武馆的安全,我们从它身上看到的,是一种以父权替代父权的责任感。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功夫熊猫3》,为何要花大量篇幅去描写阿宝回归熊猫村的生活。当阿宝率领熊猫村民抵御外敌时,他展现出的领袖向心力实际上已逐渐替代了父亲李山的地位和作用,甚至,他最终还反授恩师,将师傅与学徒的关系颠倒了过来。这种追本溯源、返璞归真的思想,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境,毫无疑问,正是《精武门》“拥抱父权”概念的传承和衍生。

所以,当很多人认为《功夫熊猫3》故事显得有些平庸,甚至连第一部总还有些禅味的哲理都无迹可寻,这个观点,我一点也不会觉得诧异,甚至一笑置之。其实就美国打造的东方色彩电影而言,其实没有一部电影中的功夫文化符号可以算是称职的,我们可以罗列一串架构在美式感情基础上的功夫片,若不是谈恋爱,就是报私仇。但一旦涉足到亲情,《功夫熊猫》的独特性就凸显出来了。关于这个点,中国观众可能再耳熟能详不过,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它却有着一种功夫文化孕育的神秘,譬如第一部和第二部中,阿宝行侠仗义之后总要回到面馆,第三部的结尾,阿宝险些被武功高强的天煞化成翡翠,然而正是亲情的力量所挽救了他,最终打破了魔咒,助他重获新生。

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抓住前两部风格化的文化符号,虽然有点浅显,但也不算过分。因为,我们太需要一种直观化的文化刺激了。若论文化符号风格式的代表人物,成龙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人物,他的机巧反转式功夫在西方世界享有非常高的地位,因此在《功夫熊猫3》里,熊猫村民利用周围环境和物体挫败翡翠军团的方法,灵感正是来源于成龙电影。李小龙、成龙的作品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大受欢迎,正因为它凿穿了文化之间的隔阂。

功夫文化符号其实很难被简单定义,它具有传统概念,又有非典型的认知,如果轻易拆解,都不能真正触动观众。所以当我们接触和观赏了《功夫熊猫》之后,才恍然发现原来欧洲人也有了对于和他们大相径庭的文化历史有着如此洞若观火的掌控。纵观整个《功夫熊猫》系列,功夫之余必须有文化点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符号产生信服力。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第一部里众人所争夺的龙卷轴,直至最后打开后竟然是无字天书一张,因此要读懂它,便只有靠领悟了。这让我想起了徐克那部武侠经典《断刀客》,主角定安(赵文卓饰)怎么也练不成残谱上的绝学,他最终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才悟出其中奥义,直达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因此到了《功夫熊猫》的第二部和第三部,这种道家的思想也成为阿宝功夫境界直通云霄,达到新彼岸的重要砝码。

相信电影的编导一定看过不少功夫片,因为只有参透精髓,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这种不着痕迹的哲学式拔高。中国佛教里往往主张三重境界,第一重是参,第二重是悟,第三重是透。到了《功夫熊猫3》里,阿宝早已不是那个拜师学艺的菜鸟学徒,而是利用悟性不断超越自己,凭借凌驾于限有学识之上不断创造的高手。这很像《射雕英雄传》结尾的华山论剑,当洪七公和欧阳锋斗到最后,靠的已经不是本身的修为和技术,完全要靠创新来交手了。

不论如何再变,功夫文化符号所承载意义的共通之处,其实都是一则具有深度的成长寓言。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其实有许多关于主人公成长的印证、参照和反射,但那是属于东方情怀,但在西方主义的《功夫熊猫》里,这些参照物被设计成了一个比一个高深莫测且野心膨胀的的反派,其实这种做法是能够理解的,因为只有反派越强,它所将主人公反射出来的力量才能越大,主角得到的蜕变和升华才显得更直接。

所以,功夫文化符号必须具备很强的兼容力和穿透性,你能轻易地被大众所消化,才是真正成功且完整的文化。但我们也要清醒地承认一个事实,功夫文化符号并不等同于艺术与教科书,在笔者看来,真正用艺术形式来表达功夫的电影,应该是徐小明先生的《木棉袈裟》、《夺标》,以及张艺谋《英雄》、《十面埋伏》那样的艺术片。虽然他们共同构成了百花齐放的武侠功夫片世界,但这类影片,因为必须着力渲染导演的个人风格,就却必须要丧失掉一些观赏性。因此,即使是《功夫熊猫》以功夫为核心,还是以娱乐和逗乐为主,并未用一贯科学严谨的态度解构出功夫的奥义,要知道,功夫文化符号必定是注重感官刺激和娱乐性的,假如我们否定掉这个论调,那么也不会有后期越来越多的香港功夫片注入欧洲市场。只有认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一笑置之《功夫熊猫3》中对于气功以及太极关系的诠释,尽管这个理论显得有些本末倒置。

所以,笔者认为将《功夫熊猫》一味视作是功夫片的救命稻草,也是不客观的,将它作为一部文化符号的启蒙之作,还算比较科学。毕竟,这还是一部以西方人来看待中国文化的影片,中国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的文化,不是只字片语就能说得清道得明的,也不是通过动画艺术形式的重新创造就能阐述其中奥义的。所以《功夫熊猫》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更多的是以一种东方主义的神秘色彩来作为延续下去的砝码,但它将文化符号直观且娱乐化的归纳展示出来,我想,这才是《功夫熊猫》真正值得借鉴的地方。

看电影就像照镜子,难免会通过别人来打量一下自己。曾几何时,我们还在一直责难国产动画片的技术,但去年年中,一部横空出世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足以证明了中国动画片欠缺的并不是硬件,还是老生常谈中的创意。其实中国悠悠千年历史,有很多能够挑得花眼的题材,完全可以成就国产功夫动画片的百花齐放。关于中国的功夫动画片,我只依稀记得有《少年黄飞鸿》和《少林功夫兔和武当狗》两部作品,但在此请原谅我已经将其内容忘了个一干二净,究其所因,它们缺少了一种让人牢牢铭记的魂魄。其实拥有文化符号是一件幸事,但成就文化符号绝对不是一种偶然。我相信,对于功夫更精确更专业的解读,是没有人比得了滋生它这片土壤上的中华民族的,但前提条件取决于他们(我们)是否得到了点拨。

主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