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关于内家拳劲

大抵练武之人莫不希望自己练拳也练功,可以训练出强大而饱含威力的劲道,养生、健身、防身。但力与劲之间,有时难免会产生混淆,尤其身材壮硕天生孔武有力者,简单就可以大力打小力,体壮赢体弱,轻松击败对手,便自以为是地认为这就是劲。果然如此这般倚仗先天优势肉弱强食的话,那就不需要站桩、盘功架、单练、推手与散打之类的辛苦武术训练了。

真正的武术功夫,应该可以透过长期而有效的手、眼、身、法、步训练,让弱赢强,即便手慢,因为听劲敏锐,仍可以打手快。能够以柔克刚,四两拨动千斤,扭转身体先天的劣势,反败为胜。武术是站在弱者这边思考,若是强者习练,更有倍数加乘效果。这中间的差别,仍在有劲与没劲,有了劲道,就如同武侠小说所写,行走江湖,遇见女子、老人与小孩,都不可以貌取人掉以轻心。果然这般自负无危机意识,可能因此吃大亏或丧命黄泉都尚未可知。还是应了那句:需要谦卑、谦卑再谦卑。

说劲,必需先釐清什么不是劲。让农人、工匠、挑夫、一些劳动者,举重物、扛麻袋、抡大槌的不是劲,是力。力由于骨,陷于肩背,所以不能发;劲由于筋,能发,且可达之四肢。力方而劲圆,力有形,但劲无形;力涩而迟钝,劲畅而敏锐;力散而浮,劲则聚而沉。综上所述,两者之间的差别甚大,可一一拿来检视自己,究竟是经常在出蛮力还是发劲了呢?

而其实,自外貌观察,全身用力的样子,是挺胸鼓气,脸红脖子粗;用劲,则是外表一派轻松从容,呼吸深长协调,肌肉完全放松。两者之间有什么不一样,光从外体表象,一望即知,更别提内里的巧妙蕴藏与变化。发劲需先存于心,再产生意,然后带动气,心、意、气汇整贯串为冷脆绝伦的劲。无形地寓于内,再有形地发于外,由内而外统合贯串,就是内家拳劲的鲜明特色。

劲属瞬间的直觉,用意不用力,由松到紧,完全的专注与贯透施于一点。动作招法合于法度,手、腰、腿的摆放角度在最佳机势,呼吸协调,肌肉放松,然后发劲的时候,腰胯手脚,甚至接地或沾黏对手产生的反作用力都统合起来,冷不防的瞬间,随意念发劲如放箭,箭般直射而至标的靶心。

关于劲,陈鑫先生的《太极拳图说》这么说:“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几股劲。”精通形意、八卦与太极拳的孙禄堂先生,对于拳中内劲的生成,则是将人体散乱于外之神气,以拳架中的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丹田之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渐渐积蓄而成。

不管陈鑫所说关于劲的发动与奔放细节始末,或孙禄堂提到需要以拳架的规矩收摄散于外的神气,回到体内与丹田元气相交,让劲生成与蓄养,都说明了劲非天生之力,需要后天的训练养成。时间是成就功夫的东风,无法用急就章写成,必得有十年磨剑的精神。

应了俗话那句:若要功夫深,除非铁杵磨成针。让滴水亦可以穿石,把简单的基本动作变为不简单的对敌绝招,譬如形意拳传说的“半步崩拳走天下”,八卦掌的“单双换掌闯江湖”,或太极拳的“中定开合制敌机先”。直中、圆中、空中的武术路线与风格,各有一片天。

不一定非得十年才能功成下山,十年只是个需要长期努力的数字象徵。用招法的结构力来看,必得先熟练掌形、腿法与身体转换的动线,懂得了,深入其中,心领神会了,然后轻松自然不僵硬,起心动念即可将身体动作膨胀做势,意气相合,贯串发出惊人的整劲。招法构成愈结实工整,发出的结构力道自然愈强,反之,若有一处偷了工减了料,或结构稍稍松散,用劲时候,便会像蚊子叮牛角,怎么也不痛不痒了。

劲,当然如陈鑫在《太极拳图说》所讲的只有一股劲。但有些人为了便于分辨,以长短区分,则有长劲与寸劲;以明暗,则有明劲与暗劲;以功能性区别,则有引劲、化劲、拿劲等等。以招法则如太极拳的掤劲,八卦掌的截劲,形意拳的踩劲。总之,若真要细分,劲的种类繁多不胜枚举。

就从内家拳三大家,形意、八卦与太极的基本内涵与拳理应用,进入劲的大观园,稍稍管窥走著直线的形意,绕圈走转的八卦,或者定静松沉走圆弧路线的太极,究竟如何表里粗精无不到,上下周全劲独到。

形意拳是以劈、崩、钻、抱、横与龙、虎、猴、马、鮀、鸡、鹞、燕、蛇、台鸟、鹰、熊,金木水火土五行,加十二种动物的象形取意构成,直中守中用中,一曲一伸,直来直往,正面对敌毫不闪避,武术风格既简洁朴实又工整俐落。从这样的拳种风格,发展出踩、扑、裹、束、决五种劲道,让身形裹束,脚踩势扑,无所不决。这里所说的决,如洪水决堤,气势磅薄,宛若崩拳一发,利箭射至,即刻摧毁目标。

这其中的身体语言是:“鸡腿龙身,熊膀猴象,鹰捉虎扑。”发劲的方式,肩要催肘,肘要催手,手要催指;腰要催胯,胯要催膝,膝要催足;并且首要催身,而身不逆首,让根节、中节、稍节等三节,可以节节贯串,一气呵成。

形意拳的整个动作严密紧凑,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柔运劲刚落点。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先要求自我严密保护,然后沉著稳健,身正、步稳,“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气沉丹田,念动意起,随意念发出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舒展且沉实的劲道。

八卦掌与形意拳的直来直往完全不同,它的特徵是身法、步法灵活,绕圆走圈,避正打斜,滚钻挣裹。以淌泥步为走转的主要步形,用摆步与扣步产生方向的变化,以导步为合适敌我距离的拿捏。八卦掌的基本功,皆由走转换掌中培养出来,一般所见的走圈,只是八卦掌内容的一小部分,走圈中换掌的目的,在于训练出八卦掌特有的灵活步法与身法,为避正打斜筑基,同时也为了训练螺旋劲与拧劲。

走圈换掌练习纯熟后,就必需将推、托、带、领、搬、拦、截、扣等八种劲道,加入于掌法中,化于习惯自然的走圈,产生手眼身法步多样性的变化。靶是死的,人是活的,套路不能一成不变,不可固定僵化,必得在拳理与拳架的基础上随意变化,常说君子不器,招与劲也要不器,才能合于八卦掌的灵活特色。

太极拳讲求后发先制,借力打力,慢、圆、柔之中内含藏气与劲,柔中带刚。太极拳以松沉主导一切,整劲贯串发化,有掤、履、挤、按、採、挒、肘、靠,四正四隅等八劲。一般旁观者,仅能粗略地描述眼睛所看到的太极拳松柔缓慢外观,很难具体说明其内里的阴阳、虚实、开合之细微且快速的变化。

太极拳行拳时讲究松沉圆活,是一种自我与自觉的训练,用于实战,则因为有人我关系,必需有他觉,细心观察瞭解对手,用眼用手用身用心听劲,通过引化而不抗顶对手,改变有利机势,让对手招法与劲力落空,过度或不及而暴露出弱点,然后再寻其转折点、滞点、弱点,蓄力发劲进行反击。

武术就是这样迷人,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端看你从那个点切入。而入了宝山之后,   是单取一瓢饮而一门深入呢?还是兼学百家博学强记而融会贯通?形而上地修身养性,让武术近于“道”呢?或形而下地练体防身,将武术往“技”艺高超目标推进?你永远拥有选择权。而在你学、练、熟、忘之后,不拘于一式或一法,劲道自然如水到渠成随意念奔流而出。

主分类: